资讯中心

实践专家解读当下和未来的旧衣循环

每年8月的第三个周六是零废弃日,本届零废弃日以“减量低碳轻生活”为主题,倡导大家为生活做减法,减少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为生活做减量。
 
零废弃日是由万科公益基金会、零废弃联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全国性倡导行动。
 
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转变衣物消费理念、探索新的闲置衣物处理方式,是我们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重要行动。
 
在今年的零废弃日,C Team邀请了4位可持续时尚和循环经济行业的从业者、倡导者和行动者,分享“实践中的旧衣物循环模式”,探讨“双碳目标下,旧衣循环模式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主题分享
 
实践中的旧衣物循环模式:
旧衣改造+闲置衣物再销售
 
旧衣改造模式——
ZAOX:闲置衣物“造”出新生活
 
嘉宾
     田政逸
ZAOX联合创始人&CMO,pta植物联盟联合发起人,在公益与品牌营销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前CM公益传播联创。爱好户外运动,可持续时尚达人。
现在的服装产量很大,但利用率极低,根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发布的循环时尚报告,服装利用率在过去十几年间大幅下降。但二手衣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利用价值。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二手衣市场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普及率,这说明二手衣并不影响正常使用。我们希望在国内引领可持续时尚风潮。
 
ZAOX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提高闲置衣物的利用率:通过搭配课程提高衣柜中衣物的使用率,减少丢弃;通过旧衣改造,制造出新衣服。
 
在ZAOX公众号上,用户可以清理个人闲置旧衣物换积分,使用积分兑换和购买ZAOX商城的二手产品。用户也可以预约搭配课程,提高衣物的使用频率,减少过季衣物的丢弃。
 
ZAOX希望通过旧衣改造制造出新衣服,为衣服赋予新生。通过旧衣改造设计师的改造,闲置的牛仔裤可以被改造成牛仔帽、两件牛仔裤可以被拼接改造成牛仔裙等等。除此之外,我们也联合改造设计师和再生设计师,使用旧衣改造出新衣物,并制造公益产品。
 
同心互惠:
限价销售,为闲置物资寻找新去处
      王德志
北京同心互惠社会企业负责人,1995年到北京务工,2002年开始做公益服务进城务工人群,为了解决公益组织自我造血的问题,2006年开始做第一家公益商店至今。


同心互惠正式成立于2006年,最早萌芽于2002年,最初由北漂打工青年利用周末,为北京的工友提供免费公益演出。在演出过程中,逐渐与大学生支工支农社团展开合作,收集了大量捐赠的闲置衣物。
 
为了更好地利用闲置衣物,团队借鉴了英国乐施商店和美国的goodwill二手商店的经营模式,开办了二手衣物低价销售的公益商店,让进城务工的民工伙伴可以低价购置到需要的衣物,降低生活成本。
 
中国有近3亿的新工人群体,从工业化开始就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并随之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这一群体存在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需要,但面临着城市生活成本较高的困境。
 
同心互惠通过二手公益商店,为工友提供低价衣物购买平台,并逐渐发展成民工享受社区公共活动的空间。
 
低价售卖、衣物捐赠和衣物改造是同心互惠处理二手衣物的三种途径。在同心互惠的二手公益商店,从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回收的大量闲置的二手衣物会被低价售卖给工友,降低工友的生活成本。这种低价销售的模式,相比于免费赠送,能够避免抢夺衣物现象的出现,也能保护工友的自尊心。
 
除了低价售卖衣物,同心互惠通过与大学建立合作,以大学生村官提供脱贫攻坚中的需求,根据对方的情况进行精准捐赠。
 
衣物改造也是其中的一环。社区内的居家妈妈在照顾小孩之余有闲余时间,从农村来到城市也有社交需求。在学校内提供培训、物料和改造空间,改造产品可以参与义卖。
 
随着公益商店的发展,同心互惠逐渐以公益商店为依托,打造公益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开设公益图书馆,并在北京皮村开办了民工实验学校,曾为15000余名儿童提供基础教育。
 
通过这种低价售卖为主的方式,不仅能将闲置衣物有效利用起来,也能为公益组织开展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完成公益组织自造血,支持公益可持续。这种打造衣服有爱循环生态链,回报城市建设者,支持流动儿童教育的模式,在2018年获得中国慈善会的最高认证,被评选为金牌社企。
 
如果您家里有闲置衣物,可以通过募捐箱线下捐赠,或者通过支付宝微信小程序搜索同心互惠下单,满5公斤就可联系快递将上门取件,免费寄送衣物。
 
 
圆桌讨论
双碳目标下,旧衣循环模式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柴育卉
 
pta植物联盟共同发起人。毕业于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曾担任香港某卫星电视媒体驻美国代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处副领事等职。
全球服装业的基本特征是线性经济。全球化运作模式、电商运作普及,移动社交平民化、年轻化成为全球服装业的整体特征。
 
这种线性经济模式可能带来以下问题:1)服装使用率下降,现在比15年前降低70%,这会对环境和资源消耗带来问题,并增加实现零碳排目标的难度。2)废弃衣物得不到妥善处理,73%填埋,12%丢弃,10%左右进入再回收,而最终被制造为成衣的比例少之又少。
 
实现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关键入手。通过可持续的设计、可持续的材料选择和可持续的产品体系,通过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整合,可以实现循环经济。
 
国际上现在有两种典型的产品体系。第一种是旧衣循环的电子化,第二种是服装租赁的电商平台。

 
基于移动社交的二手衣物电商平台在欧美已经成为一项产业。Vinted,Poshmark,Depop是典型的旧衣循环电商平台。
 
图说:Depop以Z世代为主要用户群体,在3000万用户中,90%年龄低于26岁。通过旧物变新,可以让旧衣物进入循环路径。
 
二手衣物电商平台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难题。首先,这些移动应用能够将电商购物与社区相结合,引领年轻群体的消费风尚。而移动社交(如Instagram,Tik Tok)和电商平台的同质化可能为二手电商平台带来挑战。其次,解决好线上电商平台与线下旧衣交易平台和社区的关系,在竞争之外让两者之间产生更多互动,对于二手衣物电商平台的发展十分重要。
 
服装租赁的电商平台也已经进入产业发展规模,预计到2025年,全球衣物租赁电商平台的市值将达到2.1亿美元,满足Z时代高效便捷、低碳绿色、价格平民化、体现个人审美的消费风格、体现社区内的多元人员构成和表达自我的空间的消费需求。
 
目前国外的服装租赁平台正在迅速发展。Rent the Runway采用会费制的租赁模式,强调可持续生活,降低碳排,降低生活成本,体现个人风格;澳大利亚的Glamcorner是设计师品牌的服装租赁平台,采用会员制运营模式,2012年至今循环共享衣物1200多吨;英国的Rotaro创立于2019年,强调衣服租赁过程中的清洁的清洗方式(臭氧清洁)以及运输和包装的环境友好模式。
 
但对于服装租赁平台的综合环境影响也存在争议。服装租赁平台面临的最大争议是,衣物在租赁过程中经过多次运输,会产生运输碳排,这是否会产生更多的间接碳排放?
 范华星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循环时尚项目中国区负责人。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是一个总部设立在英国的慈善组织,工作内容是循环经济,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塑料包装、纺织品和食物是基金会重点关注议题。
 
循环时尚概念在中国还存在普及的空间,国内更多关注的是可持续时尚,因此我们致力于推动循环时尚概念的本土化。我们倡导的循环时尚愿景是“Make Fashion Circular”,促进服饰产品能够被多次使用,为再造而造,由安全的回收再生。围绕这一愿景,我们与品牌方、学界、政府进行多方探讨,并将循环时尚议题纳入服装企业。
 
2019年曾与纽约市政府发起服装回收项目,鼓励纽约市民捐赠、修补、转售、交换等方式,为衣物赋予新的生命,同时鼓励城市将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策略。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组织的力量,将链条上的利益相关方串联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除此之外,民间力量在循环时尚议题中非常活跃,在未来,通过推进在社区层面的工作,循环时尚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Q&A
 
Q
 
国内的二手买卖文化相对于欧美是否比较小众?文化差异是否会购成二手衣物产业发展的障碍?国内衣物循环主要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思路?
王德志:
国内二手衣物交易并不小众,只是形式不同,更多以古着商店出现。除此之外,咸鱼和转转这样的二手交易平台也存在海量的交易空间;社群内也存在着物品交换、跳蚤市场。
中国文化中确实存在对旧衣物排斥的状况,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过程,来促进观念转变。但总体来看,销售方面的瓶颈并不明显。当前中国月收入1000以下的群体达到6亿,这一庞大群体降低生活成本的需求,为二手闲置衣物的交易创造了巨大的潜在交易空间。
其实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废旧衣物的供应不足,缺乏流量平台带来的关注。市场上存在广阔的需求空间,但目前没有可以满足其需求的旧衣物供应。
 
田政逸:
 
其实当前存在服装循环的途径。传统的循环途径是,通过出口进入非洲、东南亚市场,在二次使用后进入垃圾处理厂,进行填埋焚烧。
通过市场化解决方法, 提高衣物的循环次数和循环层级,实现就近循环,减少碳排放是更理想的循环途径。
国内二手衣物买卖相对小众。目前虽然存在古着市场,但商品的流动率不高。总体而言,二手市场的流动规模既是障碍,也是机遇。
闲置衣物线上交易平台的建设难点在于信息传达。每一件二手衣物都是孤品,这些衣物的颜色、印花、款式、尺码在传达过程中存在信息鸿沟。相较于新衣服,这些二手衣物的信息数据在向消费者传达时存在较高的边际成本,使二手衣物交易的利润率降低。而清洗消毒、运营、物流,增加成本,因此二手衣物在商业上实现可持续的难度更大。 
目前,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闲置物品改造内容已经能够吸纳较大流量。但这些创作暂时停留在内容层面,缺少量产能力和销售平台,这就为再生设计师、二手衣物交易平台提供了机遇。
 
范华星:
在国外存在比较多的跳蚤市场,并且他们交易的商品不仅局限于衣物。实际上,中国已经存在民间的、小规模的物物交换,但产业层面并未完全开放。 
作为推动循环时尚的国际机构,我们倡导产品更多次地被使用。这包含多重内涵:首先,产品以衣物样貌呈现,仍可以以衣物的样貌被使用,比如二手衣物的交换;当不能以衣物样貌呈现时,国内已经存在废旧纺织物的回收再生体系,使纺织物回到纤维、纱线形态,再次进行加工纺织。麦克阿瑟基金会的牛仔再造项目就是鼓励、并逐渐强制品牌使用再生纤维制造服装,从材料层面推动产业的循环过程。
 
柴育卉:
循环经济、服装行业的可持续转型需要将电子信息技术整合进其中,借助信息技术赋能服装行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转型。以Poshmark为例,这一平台的迅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轨迹相关联,可见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兴技术手段并将其整合进入服装行业的重要性。
 
Q
可持续消费观和低碳生活理念是否可以在主流消费群体中进行培育?
 
柴育卉:
目前真正进入主流的机会包括,借助大型媒体、互联网门户网站、娱乐圈的流量,传达可持续消费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学校生活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大三角,在这三个维度推广可持续衣物的消费和实践方式也具有可行性。
除此之外,目前已经有碳足迹排查和计算的小软件,可以借助有影响力的机构、领袖峰会等活动结合,进行可持续消费的宣传。
 
王德志:
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非常重要。明星带货是有效的途径。这种来自偶像的倡导是快速促进年轻人对使用二手衣物的观念转变的途径。在对儿童的教育中,也需要注意培养可持续消费、践行环保生活方式的理念。
 
田政逸:
教育是较为漫长的过程,相较于倡导,可以先通过一些项目实践,为大家提供现成的解决和落地方案,是大家能真正参与到衣物循环过程中。通过新的产业模式,刺激需求的出现。商业模式应当走在公众意识前面,引领公众意识的改变。
 
Q
双碳目标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二手衣物循环能否和个人参与碳中和有所结合?
 
王德志:
每捐献一公斤衣服,相当于减少3.6kg碳排放。在捐献衣服时,快递小哥称重会自动向居民反馈此次捐献行动减少多少碳排放。
 
柴育卉:
现阶段可以调动不同系统和平台的兼容性,逐渐建立起行业的数据平台系统,这样能提供个人行为与减排相关的工具,便于向消费者传达和科普减碳理念。
 
田政逸:
在国外二手衣的电厂平台中,衣物标签上通常会添加二手衣物的数据报告,披露选择二手衣而不是新衣服产生的环境影响,比如购买二手T恤可以减少9.7磅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减少10.6英里汽车碳排放,这种方式在为消费者提供衣物的同时达到了宣导可持续生活理念的效果。
 
Q
循环经济和线性经济是否有利益冲突存在?
 
范华星:
想象一件衣服的生命周期:从地球中获取原材料,通过加工生产被制成产品,消费者进行消费,被丢弃成为垃圾,这是传统线性模式。
循环模式希望产品能够永远被使用,不管是保留产品价值还是材料价值。衣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的包装,这和塑料包装类似。衣物花费大量时间被制造,但又很快被丢弃。快时尚带来服装成本的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衣物被丢弃的进程。
这种大规模生产、制造、消费、丢弃的模式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通过改变这种传统的线性模式,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效果。对于企业而言,不论是用可再生材料还是原生材料,这种利益差异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并不必然冲突。
© Copyright 2023 C Tea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