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2020气候论坛举行

2020年末,全球疫情尚未褪色,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毫无疑问,绿色复苏和碳排放问题紧密相联。如何解决过量碳排放问题,在发展中求持续,成为全人类面临的课题。
 
为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合力应对全球风险,“与世界对话·太平洋未来论坛2020”气候论坛12月17日在北京举行,聚焦气候与环境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议题。

 
作为美国气候现实项目的创始人,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先生一直在全球范围内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持续努力,他在致辞中说:
 
极端天气对人类影响巨大,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对美国来说也是如此。应该减少对煤炭的使用、对煤炭项目的融资,必须支持各个国家展开低碳发展。
 
中国最近提出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欧盟、日本和韩国在过去的三个月当中都作出了相关的减排承诺,美国新一届政府即将上台,我们也希望进一步实现减排目标。

 
王石作为推动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的代表人物,在致辞中他说:
 
绿色环保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是如何面对未来,当整个环境、整个社会还有国家将减少碳排放作为政策执行之时,先行者就形成了竞争力。
 
然而,仅仅提供产品是不够的,社区的民众教育,改变人们的习惯也非常重要。
 
此外,绿色环保如何成为企业的自觉,达到环保是不是有奖励?比如低碳排放、碳交易要成为一种商业的模式。这种碳排放可以形成指标,甚至可以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像这方面我觉得中国要推行,虽然成立了几个碳交易市场,但交易的数量、效果现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气候现实项目CEO肯·柏林(上图左),美国能源部原副部长、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创始研究员戴维·桑德罗(上图中)与北京未来创新中心首席执行官吴昌华(上图右)随后进行了线上对谈,就中美气候合作、《巴黎协定》的作用和经济复苏之路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杨培丹和气候现实项目国际总监伊森·斯潘纳、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八任会长孙莉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气候研究所主任戴凡、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教授俞孔坚等多位嘉宾都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阿拉善生态协会第八任会长孙莉莉(上图)分享了企业家群体的实践。“大家都知道房地产行业的碳排放占了中国企业碳排放的8%,所以我们跟中城联盟和朗诗、万科合作,2016年发起了房地产绿链行动,有100家房地产企业实施了行动,大概有4000家房地产供应商加入,在十个品类中推动了房地产企业信息公开。比如我们的会员企业德龙钢铁,他们的邢台钢铁基地已经成了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最低的示范性基地,4A级景区。包括德国、日本很多企业都来参观学习。”


 
杨培丹(上图右)现场分享了C位青年项目,“气候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的一个体系。除了企业家,青年创业者也开始涌现,在中美合作对话当中,青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C Team在过去几年,挖掘、识别、鼓励了一批为气候变化提供解决方案的青年创业者,给他们提供展示和路演的机会,包括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全球气候行动峰会。青年创业者在全球平台上分享了循环包装、碳管理等实践案例。
 
前不久,一些气候行动达人也登上了Ted x CTeam演讲舞台,传播他们气候行动的理念和实践。

 
俞孔坚教授(上图)在分享中直言:“我们现在的城市是高风险区域,中国沿海的几乎所有城市如果在现在的情景下,都可能要遭受淹没的风险。
 
他说,两方面都要努力,一个是城市能够为减排、为减缓碳排放做出贡献,第二,城市必须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这么多自然灾害。
 
所以首先第一个层面要做的就是规划,城市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像美国那样。中国现在特别强调紧凑型城市,划定三条生态红线,一条城市建设的边际线,第二条耕地的保护线,第三条所谓的生态底线。第二个层面要解决的是设计层面,哪个地方干什么事儿,在哪个地方不干什么事儿。第三个层面就是城市的设计,涉及到建筑、基础设施、道路和管网。基础设施过去要耗掉大量工业“灰色基础设施”,水泥、钢材、管道等,现在我们提出来要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或者叫绿色基础设施,它是基于自然的。比如首先保留好湿地、建立河流廊道系统等等,城市通过自然生态修复应对气候变化。
 
© Copyright 2023 C Tea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