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低碳日| 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

今天,6月13日,是全国低碳日,这一周(6月11日至17日)也是全国节能宣传周。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浏览今年出版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中的一本,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
 
 
总报告作者薛进军指出,近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中国领导人全球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这将对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大影响。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是“引领”气候变化治理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报告。
 
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和碳排放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积极为全球节能减排做出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贡献。
 
蓝皮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早日实现碳排放峰值,并研究2030年达峰之前(如2025年左右)全国与地区各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清洁能源新目标。 
第二,大幅度增加国际绿色投资,设立中国碳基金,选择中国标准的适应性低碳环保技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绿色低碳发展人才,设计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第三,加强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提出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思维、新体系,在理念上和制度设计上领先国际,加强参与及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的能力建设。
第四,培养懂专业、懂外语、懂谈判、懂外交规则的气候变化治理国际专业人才,增强中国在国际治理多边和双边谈判与合作中的话语权。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是发展碳价机制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对此,报告作者之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提出: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关键是碳价机制。他指出,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低碳转型和能源体系革命的重要制度建设。碳市场建设将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政府主导下实现国家减排目标的强制性市场机制设计,是把碳排放空间作为紧缺资源管理,促进其高效利用的政策手段,其核心是促进减排。排放配额总量确定要保证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排放配额分配要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碳价反映全社会短期边际减排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减排目标的力度。碳市场明确的碳价信号可促进企业采取节能降碳技术和措施,引导社会投资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过程中建立的碳排放统计、监测、上报和核查体系,也是实现低碳发展最基础的制度建设,并适应在《巴黎协定》下全球盘点和透明度的要求。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能力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蓝皮书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新的发展理念,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和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十三五”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我国实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实现NDC目标,建立并形成高效、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和消费体系,碳市场建设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当前,要结合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推进以下协同措施。
 
其一,结合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构建自愿减排碳交易机制,增强碳市场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合作平台和制度保障。要探索和寻求激励广大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的,对促发展、惠民生、保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有显著协同效应的项目和活动的有效机制。以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鼓励中小企业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指引下可持续发展项目和活动所产生的减排协同效应的价值(具体措施如:造林和林地保护、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型农牧业技术、中小企业节能等);其交易量中有对强制性履约碳市场的补偿功能,但主要应是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中小企业、团体和社会公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自愿减排和“碳中和”。要努力以多种形式创造对自愿减排信用的购买需求,激发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行动;同时创造和整合对社会和公众有吸引力的供应,突出CCER项目的促发展、惠民生、保环境的协同效应。
其二,我国要积极探索碳价机制和碳市场的国际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积极的引领性作用。引导国际“行业减排”的碳价机制建设(如国际航空、航海领域的减排);探索区域性碳市场的合作与连接(如亚洲或中、日、韩合作,中国与美国加州碳市场的合作);加强对未来全球碳价机制、碳市场发展趋势和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参与,并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其三,企业要顺应全球低碳发展和碳价机制的发展趋势,借助国内碳市场发展的机遇,打造自身低碳竞争力。全球低碳化趋势将引发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技术的竞争格局;全球性绿色金融的发展导向,将促进产业的低碳转型和企业的技术升级,G20倡导绿色金融,高碳行业和技术面临融资困难,同时国家财税金融政策的绿色低碳导向,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发展机遇;企业要在碳市场的推动下,自觉推进转型升级,打造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 
其四,将政府推动和管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速度和效果。我国要与碳价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国家中长期战略导向、政府约束性目标和强制性标准、财税金融政策保障等措施,加速能源与经济的低碳转型。分阶段制定国家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目标和路线图,制定不同区域、行业分类指导的政策和规划;强化节能降碳的技术标准和产业准入政策,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措施。政府要加强对碳市场运行的监管,并对碳排放配额分配、碳价水平进行及时调控,以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推进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仍需推进
蓝皮书的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晋涛等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陈醒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在试点期间的整体机制设计、市场运行情况等做了详细介绍,并利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各碳交易试点的减排效果。他们发现,中国碳市场活跃度低、以履约为目的的撮合交易是困扰碳交易市场正常运行的关键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减排效果局限于湖北、广东和深圳。回顾近四年的试点运行情况,七个碳交易试点成功经验是相对有限的,实行全国碳交易市场仍有待更为细致的经验总结。基于七个碳交易试点的公开数据和信息,从法律基础、市场机制设计、特别是运用了合成控制法评估了该项政策的减排效果。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1)中国七个碳交易试点流动性仍然很低,良好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①总交易量在配额总量中的占比较低;②每年履约期前一个月交易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以上现象仍然说明市场有效性不足,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参与碳交易更多是被动应付地方政府的履约要求而非主动寻求的投资机会。碳配额的价值在企业心目中仍然很低,而这将会进一步削弱中国碳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2)信息披露程度仍有待提高。有效及时的信息平台可以降低买卖双方信息搜寻成本。这同时也利于政府规范市场,掌握碳市场发育情况。虽然所有试点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能在各试点发改委网站搜索到,但一些关键的信息,如配额总量、参与交易的企业名单、惩罚机制等并未在试点地区网站完全公开。此外,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学关注度越来越高,建立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库日益重要,这对以后进行更深入的追踪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3)徐晋涛通过利用合成控制法分析,碳市场的减排效果在七个试点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湖北试点表现较好,于2015年减排了约5947万吨二氧化碳;广东和深圳也表现不错,大约减少了3706万吨二氧化碳。然而天津在试点期内未能实现有效减排。对此,有一些初步的解释:在所有省市中,湖北一直在环保政策方面保持相对积极的态度。2009年湖北事先进行了环境费改税试点(Zheng,2015),发现这项制度有力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这可能为湖北工业企业在适应碳交易这种市场手段打下了基础。深圳是中国第一个实现“蓝天计划”的城市,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地方政府对碳交易制度的态度十分积极。目前还很难解释天津的评估结果。但天津碳市场较低的活跃度也揭示了碳交易机制并未能正常运行,未能实现有效减排的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
综合上述分析,考虑到目前七个碳交易试点成功经验仍很有限,作者提出,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仍须谨慎,需要在实施政策前进行更深入的评估和研究。
 
 
碳远期现货有助于活跃碳市场
 
蓝皮书指出,碳远期现货兼具有现货与期货的部分特征,是控排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的一种新型方式。对于期货市场来说,它以现货市场为依托,但交割发生在未来,又具有远期的特征。目前我国的远期现货交易绝大多数采用电子交易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合约交割的形式,而且也具备双向交易机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更类似于期货交易。由于企业在碳市场中存在配额分配、实际排放和最后的履约阶段,即整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差,仅在现货市场无法有效地经营碳资产,而通过远期现货等衍生品交易,有助于控排企业实现碳资产的优化配置,兼具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
(一)及时发现价格,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提高碳市场运作效率
碳远期现货市场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的,产品种类、产品特征等与当时的现货市场是同质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交割的时间,因而远期现货价格的形成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与现货市场价格无差别,主要受经济环境、社会因素、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价格波动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短期内,二者的变化并不是一致的,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偏离长期均衡值。在偏离长期均衡之后,二者便会以不同的速度向均衡值调整,且远期现货价格的调整速度快于现货价格的调整速度。由于远期现货市场考虑了市场预期,其价格是未来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趋势的反映,因而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很敏感,对价格的调节很灵活、迅速。而现货市场则相对是一个信息接收的市场,主要反映的是当前价格的变化,而对未来市场价格的波动缺乏前瞻性。现货市场在接收市场信息之后来调整价格,即通过远期市场传导的相关信息,加以吸收、采纳,而后再进行价格的适应性调整。远期现货市场属于衍生品市场,许多投资者和交易者扮演的是投机者的角色,考虑到投机者对市场的预期,短期内远期现货价格更容易反映出来,这就使得远期现货价格的波动领先于现货价格,对未来市场价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增强投资预期,合理降低风险,进一步促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碳远期现货是对碳现货进行相反方向的操作,可以实现套期保值,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现货市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对价格几乎没有调整性,而远期市场是一个未来不确定的市场,投资者在达成交易和实现交易之间存在时间差异。对于碳市场这样一个复杂的主体,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分析,研究该市场参与者风险偏好的差异对套期保值的影响,从而能更好地理解碳市场的实际情况。当碳市场中可投资的产品种类增加时,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性来确定所投资产品的期限,通过对未来市场供求等信息的判断和预期,根据价格的变化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进而实现价格风险的合理规避。远期市场防范价格风险的功能是碳市场创新碳金融产品的一大动力,这种减少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模式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比如碳理财、保险服务等。
(三)增加碳市场交易量,提高碳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活跃碳市场 
目前,全国碳市场的碳产品种类还比较单一,各试点在开发碳金融产品方面还很欠缺。7个试点中,绝大部分试点交易还比较活跃,价格变化明显,但也有部分试点由于配额分配导致配额过剩,碳市场交易量很小。当前碳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质押贷款、融资租赁、保理、基金、信托、证券等,这就使得投资者有多种分散化投资的选择。在7个交易试点中,湖北碳市场活跃度很高,自成立以来,其成交量处于领先水平。这次碳远期现货产品的推出必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跻身其中,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
 
 
林业碳汇的有益探索:可为塞罕坝林场带来收入超亿元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即提高国内森林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林业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得国家发改委签发,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国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蓝皮书以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为例,介绍我国林业碳汇CCER项目的政策背景及开发现状。
 
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为了加快造林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自2005年起在荒山实施碳汇造林项目,拟议项目涉及造林规模为3642.5hm2,涉及树种包括樟子松、落叶松和云杉。项目旨在增加碳汇效益的同时,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当地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群众收入等多重效益。
 
目前,造林碳汇项目已经完成首批核证减排量的签发工作,计入期为2005年6月30日至2015年6月29日,签发减排量18.2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已具备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市的条件。林场首批签发的减排量计划进入北京碳交易市场。根据目前北京碳交易市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约50元的市场行情估算,这批减排量将给林场带来900多万元收入。林场的造林碳汇项目今后将以每5年为一个监测期,开展一次核证减排量签发工作。此外,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第一批核证减排量也将在近期获得签发。根据碳交易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保守估计,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可为塞罕坝林场带来超亿元的收入。作者指出,该项目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造林活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产生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量,发挥碳汇造林项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
第二,增强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森林恢复进程,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第三,通过森林的生态功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为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承载力改善发挥积极作用。
 
林业碳汇给国有林区、林场提供了一条实现林业生态效益价值化的有效途径,但这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定价难、收益不易保障、缺乏相关政策和保障性法规等难题。希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资金使用制度、法律及监督机制,适当提高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的交易价格,并允许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通过科学计量审定后,把整个计入期内所产生的减排量以期货形式提前交易,用市场手段和机制保障项目开发者权益,推动林业碳汇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见低碳经济蓝皮书《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7》
© Copyright 2023 C Tea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