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OP27 | 建设具有韧性的岸线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11月14日,COP27第二周,联合国马拉喀什气候领袖工作组边会“建设具有韧性的岸线基础设施”在COP蓝区UNFCCC 会场举办。
此次讨论会由C Team(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携手联合国气候领袖团队(UN Climate Champions)共同举办。
“建设具有韧性的岸线基础设施”在COP蓝区UNFCCC 会场举办
根据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全球气温上升可能提升台风平均强度和烈性台风的比例。2021《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也指出,中国沿海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台风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如不及时加强海堤等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灾害的危险性和所带来的损失将急剧攀升。
哪些解决方案可以恢复受损的沿海地区和保护面临风险的沿海社区,未来会有采取措施和行动以利于完成2030年目标,即用绿色和混合基础设施来保护5000公里城市海岸线。
苏峰介绍,盐田区毗邻香港,位于深圳市西南,每年受热带气旋影响四五次。2018年山竹台风强度高达17级,突发短时强降雨,盐田区低洼地区积涝严重,滨海旅游设施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盐田区已经有了既定目标:2030年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为此已经成立了政府主导、区领导挂帅、多部门联动的“全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专项规划”,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管控文件,明确从规划到运营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由财政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奖励政策,鼓励社会投资。盐田区五年来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80亿元社会投资落地。此外盐田区也构建了全域立体防洪排涝体系,建成一批成效良好的海绵城市项目,大梅沙片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天的话题对大多数中国城市来说都是新事物,像走在前列的深圳地方政府非常熟悉海绵城市,也喜欢雨水花园基础设施等具体措施。但像深圳这样的做法,在其他沿海城市中还不够,全国上下对于更全面的弹性基础设施还不了解。
诚然,弹性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非常高,但研究也表明,与投资相比,获益更多。目前大多数城市还停留在成立“应急指挥部”,对极端天气而引起的灾难做到灾难来临时的快速响应,比如对抗洪水干旱等天气灾害,但长远规划不足,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不足。所以我认为,如何在未来真正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宜可城在非洲与300 多个城市开展合作,其中包括众多沿海城市。很多人都向往沿海城市,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拥有海洋资源而长期形成的发展红利。但是面对气候变暖,很多情况都会发生变化,弹性基础设施非常有必要。
沿海城市的适应措施建设时需要面临不断增加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又极具不确定性。但是每个城市的独特性决定了,没有通行的城市指南指导该如何建立适应性的设施,难度不言而喻。
韧性解决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NbS在沿海地区气候韧性中的应用也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工作重点。
TNC强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因为我们正在解锁自然的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无论是通过减缓方式还是适应方式。
奥雅纳是全球最大的工程顾问公司之一,提供工程总体规划、经济评估、可行性研究等服务,曾在全球做过可观的沿海恢复项目。
“我认为这些技术和方法都很好理解。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后退一步思考这些举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沿海弹性项目在更广泛的系统中意味着社区系统、生态系统以及更广泛的治理系统都从中受益匪浅。”
评估的第一步是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做哪些工作。C40有可开放使用的现成的工具手段,也鼓励其他利益相关者研究和使用这些工具。下一步沿海城市需要制定适应策略,短期和长期路线图都是必要的。C40可以提供到2030 年中期目标和解决方案,以及2050年长期净零目标的路线方案。
除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绿色和混合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韧性解决方案以外,如何用创新政策和恰当的投资方法来调动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的参与等话题,也在边会上展开了讨论。
与会人员认为,沿海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策、企业与科技三者加强合作,以应对气候挑战,保护沿海社区。而多管齐下的协同治理,才有可能实现联合国气候大会制定的“迈向韧性”目标。